|
文/清水一滴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昨日闭幕,明年经济发展的方针目标基调已定,会议披露的信息无疑是鼓舞人心的,可以说,这将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历史性转身。改革开放以来,一切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将转变到以民生、内需为核心的发展方式上来。其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非同凡响。
中央的决心,正是“十七届四中全会”宗旨观在经济发展上的体现,也是“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这句话在经济工作中的具体展现。让老百姓看到了日子再过得好一点的希望。
去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涌,影响了我国“三个经济发动机”的一个半,同时也警醒了我们。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反思后的政府和民意都很清楚——在促“内需”!而促内需就是重民生、促民需,促十三亿国人的消费需求,而不是“官需”、“府需”、 “老板需”。国民“内需”可以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内循环”动力。
党和中央政府顺应了这个大势,首先从社会保障上开始着手,社保、医保、养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投入和工作展开,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制”也使一部分人增加了激励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问题也提上了议案,这次会议更明确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倾斜方向。在就业、住房、中小企业、初次分配、户籍改革、城乡统筹等各方面确定了指导思想,为明年和今后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指明了方向,描绘了清晰的轮廓。目标——民生内需、民富国强!策略——各项经济政策、改革对策!还强调了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这岂非中国经济就此发轫?!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确实提振信心和希望,但我们并非就没有了担忧。一是“低碳”问题,若按中国政府承诺的“单位GDP减排40%—45%”,很可能将关闭一大批高耗能企业,这在中国现有的就业压力上是雪上加霜。是否会让促内需的政策出现“对冲现象”?二是中央的好方针会否在地方“大走样”,因为我们的官员已习惯于“GDP思维”,对破窗理论、存量资产倒腾、公款消费等提升GDP的操作已很纯熟,但对“民生经济”如何搞?到底要对谁负责?可能还不是太清楚。故还是一句老话“政策、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政府官员能转身否?——这就是百姓们的信心、希望、期盼和担忧!2009-12-8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