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休视力 于 2011-6-21 21:29 编辑
近视保健当真一点都没有效果吗?
我现在查看了好多的资料,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对近视有相当的期待保健意识。特别是家长,好多家长不是为了治好近视, 而是保健,所以这里面的市场是相当的庞大!做为从事眼镜工作者,你该如何有这样的定位与认知!
视光工作者一说到近视治疗都是不怎么乐观,甚至有些是放弃了!就是单纯的验光配镜!
但实际工作中始终围绕在保健上,比如光度配的准确性!
基本的屈光度检测,从客观验光与主观验光上选择。
一般人会选择客观验光为基础,在验出客观的光度基础上还是按照患者主观验光进行确定光度。
目前配的准确度数一般按最小弥散圈落在黄斑中心上为标准,据相关的统计可以一定量的减缓近视的发展,如果配多了,成像的网膜后,可以增加眼轴,使度数增加更快,说明这个原则这也是保健性配镜。
以现在常规1.0视力痊,医生常说配到1.0就够了,视光学者说,配到最低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就可以了,还有一些人说就是配多了一点度数,又有什么要紧的!好与不好,都有相对的一个基本原理为指导!都能找到相关的学说与理论!
一、从医生的角度来讲:
度数低配可以降低儿童用眼调节,一般学生用眼是看近较多,看远时,低配相当于雾视,可以使调节更加放松,保持1.0视力的用眼需求就行了。所以低配一点好了,还认为在有限的距离内总有一个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上!这个理由也无可辩驳!所以褚仁远提出,医学验光的概念,认为以医学为目的进行的验光,可以有目的性的减少用眼环境,可以有效的针对性视功能异常来而确定光度。
二、从视光工作者的角度上讲:
常规都是按最小度数,最佳视力为原则配镜。只要物像能落在黄斑中心凹上,就是对度数的最大的预防!
主要是不能散瞳,往往配镜时都按主观状态配光为准则,结果产生了矫正视力较好的过程,如果散瞳以后,相对一部份人可以降低度数,瞳孔放大前后,矫正视力也会有一行到两行之间的差距!所以在验光配镜上讲,感觉起来度数配高了!反之人眼在使用过程中都不是在散瞳状态下用眼的。还有1.0的视力不是实际人眼的视光标准,1.0视力都是人为的规定,如果这个孩子天生是2.0的视力,你配到1.0视力是不是欠矫,所以视光工作者一般都要找到人眼实际视力的屈光度最为主要。所以现在好多人都在争论!
不管我们从事哪一个行业,我们要不要输入保健的概念?
所以验光目的化,就是一种保健概念的过程!
近视合并内斜的,低配为最佳;近视合并外斜,配足为最佳,不光考虑到视力,而且也考虑到调节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有些人还加了少量的棱镜,还有选择的渐变镜,是符合用眼需求的,这一切都是在集合与调节上做做相关的文章,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从相关的文献报道证实,应该说有失有得。还有所有的人,用眼的情况都不同,所以只按一种方法处理,结果都是有问题的,随便使用渐变镜,还是三棱镜,用的不当度数增加的更快!
举例:近视合并外隐斜
常规分析原因为内直肌收综功能不足,双眼集合不足,也有可能调节不足,但还有一定的融合存在,所以还有保持双眼单视功能,但这些能力的不足,可以造成患者集合近点远移,视近时更易疲劳。
特别是眼轴长,合并外斜,又使用了渐变镜这类患者,常规度数增加更快;
如使用棱镜BI处理,结果又使内直肌的力量更弱,当看近时就必须使用三棱镜,久而久之会涉及融合范围的变化!眼球可能产生外斜;
所以保健性配镜更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