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藏镜人 于 2011-7-30 18:02 编辑
目的选择同年龄组、同等学历大学生测量不同眼屈光组正、负相对调节力和隐斜度等调节参数,分析其与近视眼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同时也分析眼调节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选择中国医科大学94期新入校新生292人,年龄范围:17岁-21岁(平均年龄18.76岁)。电脑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严格遵循系统的标准验光程序;所有受试者(屈光不正者在屈光矫正后)在综合验光仪上测其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力,调节滞后量,远、近隐斜度;最后用±2.00D蝴蝶镜测调节灵活度。根据受检者屈光状态的不同分为五组,正视组29人,低度近视组118人,中度近视组82人,高度近视组37人,屈光参差组26人;其中屈光参差组不纳入研究对象;对不同组眼调节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调节幅度正视右眼组绝对调节力均值(7.15±2.76)D,低、中、高度近视组右眼绝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5.05±2.05)D,(5.27±2.13)D,(5.16±2.06)D;正视左眼组绝对调节力均值(7.38±2.66)D,低、中、高度近视组左眼绝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5.03±1.79)D,(5.52±2.32)D,(5.28±2.15)D;正视组与近视组之间的调节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近视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右眼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正相对调节(PRA)正视眼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4.87±1.47)D,低、中、高度近视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2.36±1.21)D,(2.92±1.40)D,(2.86±1.81)D;与正视组比较,不同近视组PRA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视组之间PRA两两比较,结果是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之间有差异,P<0.05;而高度近视组与低、中度近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三、负相对调节(NRA)正视眼组负相对调节力均值(2.09±0.46)D,低、中、高度近视组负相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1.99±0.51)D,(1.95±0.45)D,(1.99±0.47)D;与正视组比较,不同近视组NRA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四、PRA/NRA的比值正视眼组PRA/NRA的比值均值(2.35±0.51),低、中、高度近视组PRA/NRA的比值均值分别为(1.21±0.66),(1.53±0.76),(1.49±0.95);与正视组比较,不同近视组PRA/NRA的比值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视组之间PRA/NRA的比值两两比较,结果是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之间有差异,P<0.05;而高度近视组与低、中度近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五、调节滞后正视眼组调节滞后均值(-0.65±1.09)D,低、中、高度近视组调节滞后均值分别为(-0.48±0.93)D,(-0.75±1.00)D,(-0.50±0.86)D;与正视组比较,不同近视组调节滞后略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六、远、近水平隐斜(DLP、NLP)正视眼组远、近水平隐斜的均值为(0.56±2.36)~▲与(3.13±4.88)~▲,而不同屈光度的近视眼组的均值与正视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间的NLP有统计学差异。
七、调节灵活度正视眼组调节灵活度的均值为(12.68±4.36)cpm,略高于不同屈光度的近视眼组,但其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近视眼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明显低于正视眼,近视眼的正相对调节明显下降,引起调节储备不足形成远视性离焦是近视发病病因之一。2、本研究近视眼与正视眼负相对调节力、调节滞后,远近水平隐斜视,AC/A的比值和调节灵敏度等调节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