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眼仨度数到底谁眼神不济? □钱建辉 《半岛晨报》2011-6-21 A02版 日前,患近视的本报记者亲身体验配镜验光,发现不同的眼镜店结果差别很大,最多竟然出现75度的偏差,而且都没验出记者散光的毛病。深入调查得出结论,验光无标准、验光师鱼龙混杂是导致验光市场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报道详见A12~A13版) 如果列举人身上最柔软、最娇贵的器官,眼睛肯定是其中之一。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调治眼睛的疾患,理当小心翼翼。但是从记者的调查报道来看,就验光配镜这一和“心灵的窗户”密切相关的医疗行为,患者的眼睛常常得不到科学、认真的对待。一家眼镜店测出一个度数,甚至连散光都验不出来,好比饭店里的菜,一家一个味,口重口轻都随着厨师的口味和心情,这实在是有点太不靠谱了。 但这就是现状。实际上,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类似这样不靠谱的事俯拾即是,比如心理医生行业,与人的心灵相关的事儿本来是极其精密微妙的,非一般人能为,而现在,拿到一个心理医生的执业证却既不需要医学学历,也不需要临床经历,只需似是而非的短期学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上岗。学历学位证书本来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儿,而很多官员的硕士、博士学位拿到手之前可能就没进过几次课堂。 配镜验光行业何以处于这样一个不科学、低水准的混乱状态?最初是源于愚昧。以前钟表眼镜是放在一起说的,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似乎并不认为眼睛验光和钟表维修有着本质性的差别。碍于科学技术限制,“不知者不怪”,当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的时候,且完全能达到其水准时,知错不改就不可原谅了。 社会在进步,行业门槛要逐渐抬高,以实际优胜劣汰,达到净化、优化从而提高整体行业水准的最终目的。要提高门槛,首要的责任在于政府,必须要做的工作包括制定清晰、明确、科学的行业规范,并严格监管;包括实行严格的资质取得制度,门槛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才能提高。还有一个问题,现在我国的验光师资质由卫生和劳动两个部门颁发,作为一种“严格的医学行为”,由非卫生之外的管理部门确认资质,这是否有利于行业发展? 最近,大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了首届大连市验光诊断比武大赛,作为监管部门,初衷当然是好的,但是对于其中那些成绩低于水准线的选手,能否据此取消其验光师资质,以净化行业?百米比赛,跑在最后的还是运动员,但验光大赛,就不该这么衡量了。 http://epaper.hiliz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