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人论坛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蓝南京

关于AC/A的争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问题是,并不是没增加1D的调节调节性集合就按照各个比例来增加的,这点我们可以利用负镜(调节刺激)法来证实。那么这条没1D调节能够调动的调节性集合值到底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
新视界710 发表于 2009-9-10 15:02


这只能说明调节刺激没有调动调节性集合值,那么这里只提到的调节刺激,而不是相对精确的调节反应。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近感知性集合=集合需求-调节性集合-融像性集合,集合需求的计算是按照瞳距及工作距离来计算的,没有考虑斜视的因素,仅仅考虑正常情况下的集合状态,因此,我们在做三项聚散检查时,需要去掉远用斜位的量值后才对。
新视界710 发表于 2009-9-10 15:02


这个公式里面还掉了一个东西,那么就是张力性集合

近感知性集合=集合需求-张力性集合-调节性集合-融像性集合


还有一点,我们在做AC/A测试的时候,已经会考虑到远用的斜位了。
发表于 2009-9-10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我给你举个例子。瞳距66mm的人在观察33cm处目标时的集合需求通过计算应该是19BI。但是如果这个人有10个棱镜度的内斜和外斜的时候那面此人的集合需求指就会与协会司度挂钩。十个棱镜度的内外斜视者的集合需求在棱镜全部矫正的情况下与该瞳距的正常人一致,为19个棱镜度基底向内。而做在标准的检查情况下,应该是在远用些微全矫正的状态下进行,此时被检查者完全相当与一个正常人。只是他的测量值会与正常人相差10个棱镜度罢了。用我上面的例子老说,假设此人在破坏融像后测得的融像性集合值为15BI那么其中10个棱镜度为此人的外斜视度。他的融像性集合之为5BI,如果进一步调节破坏后测得的结果为20BI则此人的调节性集合为去掉10BI的外斜视和5BI融像性集合值后剩余值5BI。则调节性集合与融像性集合的总值为15BI。那么近感知性集合值当然就是集合需求减去融像性集合与调节性集合的值了。也就是说近感知性集合=集合需求-融像性集合-调节性集合=集合需求-(融像性集合+调节性集合)=19-5-5=19-(5+5)=9,也就是说近感知性集合是9BI如果加上斜视度这个值可能就有问题了。
其次:你在41楼的发言好像没有理解我前面说的意思。比如说按照AC/A 的计算,每动用1D的调节应该动用2BI的集合。但是实际上可能都一个1D调节的调动动用了1个棱镜度的调节性集合,而第二个1D的调节则动用了2个棱镜度的调节性集合,而第三个1D的调节可能要动用3个棱镜度的调节性集合。这与计算的结果是不相称的。这个平均值完全不能说说明什么问题。而且测量是到底应该用多少度的调节来测定呢?你使用1D与使用3D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很严重的差异,那么你到底应该相信哪一个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设此人在破坏融像后测得的融像性集合值为15BI那么其中10个棱镜度为此人的外斜视度。他的融像性集合之为5BI,

看不明白???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给你打电话吧,这样看得我头晕。嘿嘿。
发表于 2009-9-11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15个棱镜度中有10个棱镜度是前面检查出来的远用斜位啊。实在10BI的基础上,进行检测的。这15个棱镜度中有10个是外斜视的值啊,只有5个棱镜度是在近融像破坏后发生的外展,这个5BI融像破坏后的外展与融像性集合值相等。也就是说我们利用融像破坏后的外展值来确定融像性集合值。
发表于 2012-10-20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眼镜人论坛官方群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视光人 ( 桂ICP备2021001297号 )

GMT+8, 2024-9-24 05: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