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22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2)热塑性材料(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
热塑性材料如PMMA 早在五十年代就被首次用于制造镜片,但是由于受热易变形及耐磨性
较差的缺点,很快就被CR-39 所替代。然而今天,聚碳酸酯的发展将热塑性材料带回了镜
片领域,并被视光业专业人士认可为21 世纪的主导镜片材料。实际上,聚碳酸酯也不是一
种新材料,它大约在1995 年就被发现了,但真正在视光领域的使用仅仅是近几年,它在历
经了数年的研制和多次的改进之后尤其是应用于CD 产业,其光学质量已其它镜片材料相
媲美。
聚碳酸酯是直线形无定型结构的热塑聚合体,具有许多光学方面的优点:出色的抗冲击性(是
CR-39 的10 倍以上),高折射率(ne=1.591,nd=1.586),非常轻(比重=1.20g/ 立方厘
米),100%抗紫外线(385nm),耐高温(软化点为140
°C/280
°F)。聚碳酸酯材料也可进行系统的镀膜处理。它的阿贝数较低(Ve=31,Vd=30),但在实
际中对配戴者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在染色方面,由于聚碳酸酯材料本身不易着色,所以大多
通过可染色的抗磨损膜吸收颜色。
三.镜片镀膜
一、耐磨损膜(硬膜)
无论是无机材料还是有机材料制成的眼镜片,在日常的使用中,由于与灰尘或砂砾(氧化硅)
的摩擦都会造成镜片磨损,在镜片表面产生划痕。与玻璃片相比,
有机材料制成的硬性度比较低,更易产生划痕。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镜片表面的划
痕主要分为二种,一是由于砂砾产生的划痕,浅而细小,戴镜者不容易察觉;另一种是由较
大砂砾产生的划痕,深且周边粗糙,处于中心区域则会影响视力。
(1)技术特征
1)第一代抗磨损膜技术
抗磨损膜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初,当时认为玻璃镜片不易磨制是因为其硬度高,而有机镜
片则太软所以容易磨损。因此将石英材料于真空条件下镀在有机镜片表面,形成一层非常硬
的抗磨损膜,但由于其热胀系数与片基材料的不匹配,很容易脱膜和膜层脆裂,因此抗磨损
效果不理想。
2)第二代抗磨损膜技术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发现磨损产生的机理不仅仅与硬度相关,膜层材料
具有“硬度/形变”的双重特性,即有些材料的硬度较高,但变形较小,而有些材料硬度较
低,但变形较大。第二代的抗磨损膜技术就是通过浸泡工艺法在有机镜片的表面镀上一种硬
度高且不易脆裂的材料。
3)第三代抗磨损膜技术
第三代的抗磨损膜技术是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有机镜片镀上
减反射膜层后的耐磨性问题。由于有机镜片片基的硬度和减反射膜层的硬度有很大的差别,
新的理论认为在两者之间需要有一层抗磨损膜层,使镜片在受到砂砾磨擦时能起缓冲作用,
并而不容易产生划痕。第三代抗磨损膜层材料的硬度介于减反射膜和镜片片基的硬度之间,
其磨擦系数低且不易脆裂。
4)第四代抗磨损膜技术
第四代的抗膜技术是采用了硅原子,例如法国依视路公司的帝镀斯(TITUS )加硬液中既含
有有机基质,又含有包括硅元素的无机超微粒物,使抗磨损膜具备韧性的同时又提高了硬度。
现代的镀抗磨损膜技术最主要的是采用浸泡法,即镜片经过多道清洗后,浸入加硬液中,一
定时间后,以一定的速度提起。这一速度与加硬液的黏度有关,并对抗磨损膜层的厚度起决
定作用。提起后在100
°C 左右的烘箱中聚合4-5 小时,镀层厚约3-5 微米。
(2)测试方法
判断和测试抗磨损膜耐磨性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临床使用,让戴镜者配戴一段时间,然后用显
微镜观察并比镜片的磨损情况。当然,这通常是在这一新技术正式推广前所采用的方法,目
前我们常用的较迅速、直观的测试方法是:
1)磨砂试验
将镜片置于盛有砂砾的宣传品内(规定了砂砾的粒度和硬度),在一定的控制下作来回磨擦。
结束后用雾度计测试镜片磨擦前后的光线漫反射量,并且与标准镜片作比较。
2)钢丝绒试验
用一种规定的钢丝绒,在一定的压力和速度下,在镜片表面上磨擦一珲的次数,然后用雾度
计测试镜片磨擦前后的光线漫反射量,并且与标准镜片作比较。当然,我们也可以手工操作,
对二片镜片用同样的压力磨擦同样的次数,然后用肉眼观察和比较。
上述两种测试方法的结果与戴镜者长期配戴的临床结果比较接近。
3)减反射膜和抗磨损膜的关系
镜片表面的减反射膜层是一种非常薄的无机金属氧化物材料(厚度低于1 微米),硬且脆。
当镀于玻璃镜片上时,由于片基比较硬,砂砾在其上面划过,膜层相对不容易产生划痕;但
是减反射膜镀于有机镜片上时,由于片基较软,砂砾在膜层上划过,膜层很容易产生划痕。
因此有机镜片在镀减反射膜前必须要镀抗磨损膜,而且两种膜层的硬度必须相匹配。
二、减反射膜
(1)为什么需要镀减反射膜?
1)镜面反射
光线通过镜片的前后表面时,不但会产生折射,还会产生反射。这种在镜片前表面产生的反
射光会使别人看戴镜者眼睛时,看到的却是镜片表面一片白光。拍照时,这种反光还会严重
影响戴镜者的美观。
2)"鬼影"
眼镜光学理论认为眼镜片屈光力会使所视物体在戴镜者的远点形成一个清晰的像,也可以解
释为所视物的光线通过镜片发生偏折并聚集于视网膜上,形成像点。但是由于屈光镜片的前
后表面的曲率不同,并且存在一定量的反射光,它们之间会产生内反射光。内反射光会在远
点球面附近产生虚像,也就是在视网膜的像点附近产生虚像点。这些虚像点会影响视物的清
晰度和舒适性。
3)眩光
象所有光学系统一样,眼睛并不完美,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模糊圈。
因此,二个相邻点的感觉是由二个并列的或多或少重叠的模糊圈产生的。只要二点之间的距
离足够大,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就会产生二点的感觉,但是如果二点太接近,那么二个模糊圈
会趋向与重合,被误认为是一个点。
对比度可以用来反映这种现象,表达视力的清晰度。对比值必须大于某一确定值(察觉阈,
相当于1-2)才能够确保眼睛辨别二个邻近点。
对比度的计算公式为:D=(a-b)/(a+b)
其中C 为对比度,二个相邻物点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感觉最高值为a,相邻部份的最低值为
b。如果对比度C 值越高,说明视觉系统对该二点的分辨率越高,感觉越清晰;如果二个物
点非常接近,它们的相邻部分的最低值比较接近于最高值,则C 值低,说明视觉系统对该
二点感到不清晰,或不能清晰分辨。
让我们来模拟这样一个场景产:夜晚,一位戴眼镜的驾车者清晰地看见对面远处有二辆自行
车正冲着他的车骑过来。此时,尾随其后的汽车的前灯在驾车者镜片后表面上产生反射:该
反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增加了二个被观察点的强度(自行车车灯)。所以,a 段和b 段
的长度增加,即然分母(a+b) 增加,而分子(a-b) 保持不变,于是就引起了C 值的减少。
对比减小的结果会令驾驶员最初产生的存在二个骑车人的感觉重合成为单一的像,就好比区
分它们的角度被突然减小!
4)透过量
反射光占入射光的百分比取决于镜片材料的折射率,可通过反射量的公式进行计算。
反射量公式:R=(n-1) 平方/(n+1) 平方
R:镜片的单面反射量 n:镜片材料的折射率
例如普通树脂材料的折射率为1.50,反射光R=(1.50-1)平方/(1.50+1)平方=0.04
=4%。
镜片有两个表面,如果R1 为镜片前表面的量,R2 为镜片后表面的反射量,则镜片的总反
射量R=R1+R2。(计算R2 的反射量时,入射光为100%-R1)。镜片的透光量T=
100%-R1-R2 。
由此可见,高折射率的镜片如果没有减反射膜,反射光会对戴镜者带来的不适感比较强烈。
(2)原理
减反射膜是以光的波动性和干涉现象为基础的。二个振幅相同,波长相同的光波叠加,那么
光波的振幅增强;如果二个光波原由相同,波程相差,如果这二个光波叠加,那么互相抵消
了。减反射膜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在镜片的表面镀上减反射膜,使得膜层前后表面产生的
反射光互相干扰,从而抵消了反射光,达到减反射的效果。
1)振幅条件
膜层材料的折射率必须等于镜片片基材料折射率的平方根。
2)位相条件
膜层厚度应为基准光的1/4 波长。d=λ/4 λ=555nm 时,d=555/4=139nm
对于减反射膜层,许多眼镜片生产商采用人眼敏感度较高的光波(波长为555nm) 。当镀膜
的厚度过薄(〈139nm), 反射光会显出浅棕黄色,如果呈蓝色则表示镀膜的厚度过厚(
〉139nm)。
镀膜反射膜层的目的是要减少光线的反射,但并不可能做到没有反射光线。镜片的表面也总
会有残留的颜色,但残留颜色哪种是最好的,其实并没有标准,目前主要是以个人对颜色的
喜好为主,较多为绿色色系。
我们也会发现残留颜色在镜片凸面与凹面的曲率不同也使镀膜的速度不同,因此在镜片中央
部分呈绿色,而在边缘部分则为淡紫红色或其它颜色。
3)镀减反射膜技术
有机镜片镀膜的难度要比玻璃镜片高。玻璃材料能够承受300 °C 以上的高温,而有机镜
片在超过100
°C 时便会发黄,随后很快分解。
可以用于玻璃镜片的减反射膜材料通常采用氟化镁(MgF2),但由于氟化镁的镀膜工艺必
须在高于200°C 的环境下进行,否则不能附着于镜片的表面,所以有机镜片并不采用它。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随着真空镀膜技术的发展,利用离子束轰击技术,使得膜层与镜片的
结合,膜层间的结合得到了改良。而且提炼出的象氧化钛,氧化锆等高纯度金属氧化物材料
可以通过蒸发工艺镀于树脂镜片的表面,达到良好的减反射效果。
以下对有机镜片的减反射膜镀膜技术作一介绍。
1)镀膜前的准备
镜片在接受镀膜前必须进行预清洗,这种清洗要求很高,达到分子级。在清洗槽中分别放置
各种清洗液,并采用超声波加强清洗效果,当镜片清洗完后,放进真空舱内,在此过程中要
特别注意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和垃圾再黏附在镜片表面。最后的清洗是在真空舱内,在此过程
中要特别注意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和垃圾再黏附在镜片表面。最后的清洗是在真空舱内镀前进
行的,放置在真空舱内的离子枪将轰击镜片的表面(例如用氩离子),完成此道清洗工序后
即进行减反射膜的镀膜。
2)真空镀膜
真空蒸发工艺能够保证将纯质的镀膜材料镀于镜片的表面,同时在蒸发过程中,对镀膜材料
的化学成分能严密控制。真空蒸发工艺能够对于膜层的厚度精确控制,精度达到。
3)膜层牢固性
对眼镜片而言,膜层的牢固性是至关重要的,是镜片重要的质量指标。镜片的质量指标包括
镜片抗磨损、抗文化馆、抗温差等。因此现在有了许多针对性的物理化学测试方法,在模拟
戴镜者的使用条件下,对镀膜镜片进行膜层牢度质量的测试。这些测试方法包括:盐水试验、
蒸汽试验、去离子水试验、钢丝绒磨擦试验、溶解试验、黏着试验、温差试验和潮湿度试验
等等。
三、抗污膜(顶膜)
(1)原理
镜片表面镀有多层减反射膜后,镜片特别容易产生污渍,而污渍会破坏减反射膜的减反射效
果。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发现减反射膜层呈孔状结构,所以油污特别容易浸润至减反射膜
层。解决的方法是在减反射膜层上再镀一层具有抗油污和抗水性能的顶膜,而且这层膜必须
非常薄,以使其不会改变减反射膜的光学性能。
(2)工艺
抗污膜的材料以氟化物为主,有二种加工方法,一种是浸泡法,一种是真空镀膜,而最常见
的方法是真空镀膜。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真空镀膜。当减反射膜层完成后,可使用蒸发工艺将
氟化物镀于反射膜上。抗污膜可将多孔的减反射膜层覆盖起来,并且能够将水和油与镜片的
接触面积减少,使油和水滴不易粘附于镜片表面,因此也称为防水膜。
对于有机镜片而言,理想的表面系统处理应该是包括抗磨损膜、多层减反射膜和顶膜抗污膜
的复合膜。通常抗磨损膜镀层最厚,约为3-5mm,多层减反射膜的厚度约为0.3um,顶
层抗污腊镀最薄,约为0.005-0.01mm 。以法国依视路公司的钻晶(crizal),复合膜为例,
在镜片的片基上首先镀上具有有机硅的耐磨损膜;然后采用IPC 的技术,用离子轰击进行
镀减反射膜前的预清洗;清洗后采用高硬度的二氧化锆(ZrO2)等材料进行多层减反射膜
层的真空镀制;最后再镀上具有110 的接触角度的顶膜。钻晶复合膜技术的研制成功表明
了有机镜片的表面处理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镜片制造
对于不同的材料,眼镜片的制造技术是本质上虽各不相同,但总的方法不外乎是直接制成"
成品",或制成"半成品"。"成品"即"现片",已具有屈光力,可直接用于割边、装架;而"半成
品"即是所谓的一种表面研磨好的厚镜片,在需要时根据处方再加工后表面,制成相应的屈
光度。
一、玻璃片的制造
无论选用何种材料,玻璃镜片的制造是对所提供的玻璃毛坯进行前、后表面的处理。制造时
先将炉内熔化的各类成分制成坯料,然后形成有着精确曲率的前、后表面,从而生产出“成
品”。坯料是表面凹凸不平,但内部组织同质的非常厚的镜片。
对镜片前、后表面的处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阶段1:粗磨:
使用钻石砂轮研磨镜片以获得一定的厚度和曲率。经过粗磨的镜片已基本定型,但表面仍是
粗糙、半透明的。
(2)阶段2:精磨:
净化镜片表面的颗粒,但不改变其曲率半径。镜片与已贴有研磨衬垫或研磨片的模具接触,
所采用模具的半径与所磨镜片的曲率半径一致。镜片的模具随着润滑液冷却同时转动,在持
续了数分钟的操作结束后,镜应具有所需的精确厚度和曲率,但表面仍不是非常光滑。
(3)阶段3:抛光:
操作的最后阶段,目的是为镜片提供透明度。该阶段类似于先前的操作,但使用更软,并有
着非常细小颗粒的抛光片和研磨液。在工业上,加工镜片的前表面(无论设计是球面、非球
面、双光或渐进)通常采用批量生产,而加工镜片的后表面(仅指球面或环曲面)则是根据
数量采用个别或连续的生产工艺。
二、有机镜片的制造
下面分别介绍了使用完全不同工艺的热固性镜片材料和热塑性镜片材料的制造。
(1)热固性材料(以热固性树脂中的CR-39 为例)
由化工产品供应商处获得液态单体后,再根据以下工序进行制造;
1)单体准备:过滤、排队气、加入催化剂;
2)装配:可通过圆形环(垫圈)压缩和夹子紧固,也可使用专门胶带装配的由两回部分玻
璃或金属组成的模子;
3)填料:在由两部件组成的模子空间内注入液态单体;
4)聚合:将注满单体的模子放入炉内接受几小时的热循环固化,对于某些材料
可用紫外线辐射数分钟,以使树脂逐渐固化;
5)开模:除去夹子或胶带,分开模子,取出镜片。
(2)热塑性材料
对该材料进行磨削和磨边时必须小心,它与CR-39 的工艺不同。以聚碳酸酯为例,热塑性
材料的制造工艺是将由透明颗粒组成的原材料加热后注入镜片模子。该技术是通过加热液化
原材料,再使用活塞将其注入金属或玻璃模子。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螺杆不但起了活塞的作
用,通过各通道将热材料推入模腔,而且确保了注入模腔内的材料的可塑性。在注入和冷却
一段时间后,打开模子,取出镜片。
具体的制造步骤如下:
1)材料准备:用热气吹干颗粒,并将材料加入压力机;
2)设置压力机:取出模子,设置压力、模子温度、注射和冷却的时间,并加热材料(大约
到300°C/570F);
3)注射:通过压力将熔化的材料注入模子;
4)冷却:通过模子传导使材料固化;
5)开模:打开压力和模子,取出镜片。
该项技术只需更换模子就可以生产任何设计的镜片。这些镜片可以是"成品",也可以是需要
加工后表面的"半成品",其它材料的生产技术也与此相似。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