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2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0问 年轻人为什么要配近用眼镜?
答:正常人眼(无屈光缺陷),可以看远也可以看近,是因为眼球有正常的调节功能,看远处(5米以上)时,不用调节焦距,不用调节力,不产生调节性疲劳,眼球不变形,眼球长度24毫米,保持原有形态。看近处(5米以内)时,必须调节焦距,才能看清楚近处物体。此时眼肌用力调节,使眼球变成近视形态,屈光为近视状态。所看物体越近,用的调节力越大,看的时间越长,所用调节力越多,眼球越疲劳。这种情况如同双手负重走路,拿的东西越多用力越大,走的时间越长越疲劳。眼球若连续长时间(3小时以上)处于近视(小于30厘米)形态,眼球长度变为25毫米以上(眼球长度增加1毫米,近视度增加3.00度),则难以完全恢复原有形态,保留部分近视形态,日积月累形成近视眼。看近处时较少用调节力,焦距已接近30厘米。远视力变差,近视力不变。如果配一副近视眼镜恢复远视力(使视觉屈光恢复正常),而不改变用眼方法,就会重复前一过程,使近视程度加深,眼镜度数也因此越戴越深。
大脑工作一天的疲劳,睡一觉可以消除。而眼球连续近距离工作3小时的疲劳,睡一觉不能完全消除。若连续数日如此工作,视疲劳会不断加重,近视度不断加深。视网膜视力也会同时下降(屈光缺陷不变而视力下降)。
如果正视眼(或配戴远用眼镜的近视眼)近距离(30厘米左右)工作30分钟立刻休息5分钟,则不会加重视疲劳,加深近视度。但实际上,脑力劳动的连续性使青少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很难如此作息。因此视疲劳严重和近视度加深成为普遍现象。
如果用眼镜代替眼球调节焦距,眼球不必调节变形,仍保持原有(24毫米长度)形态,不产生调节性疲劳,使正常眼屈光为适度的近视状态,视近如常,眼球则不会变成近视眼。这种眼镜只能近用不能远用,故称为近用镜。
如果双眼已是2.00-3.00度近视,没有散光缺陷,相当于正常眼配戴了(2.00-3.00度)近用眼镜。不需要任何眼镜,近用眼工作时距离大于25厘米,近视度不会再加深。
高度近视眼的人25岁以后,眼球外壳(巩膜)薄弱,弹性差,近视度还会加深,过度的视疲劳还会使视网膜脱离,黄斑区出血而失明。因此配近用眼镜十分必要。
远视眼和散光眼更容易产生视疲劳,使人头晕、头痛、眼球酸胀、视网膜视力下降,困倦、眼干涩。若使用近用眼镜,症状会明显改善。
不同的人,不同的眼球屈光缺陷不同,近用眼工作距离不同,因此近用眼镜的屈光度数各不相同,屈光度是焦距的倒数,每人都应验光定配,才会合适。焦距从30厘米到40厘米,屈光度变化从3.00度到2.50度,10厘米变化0.50度,平均1厘米变化0.05度。焦距从20厘米到30厘米,屈光度从5.00度变为3.00度,10厘米变化200度,1厘米变化0.20度。焦距从10厘米到20厘米,屈光度从5.00度变为10.00度,10厘米变化了5.00度,平均1厘米变化0.50度。
人们在长时间读书写作时,眼与书本的距离是变化的,也就是焦距是变化的。在哪个距离范围内变化,屈光度变化较小呢?显然是30厘米到35厘米范围内,屈光度变化较小,眼球变形相对较少,比较安全,对眼球健康较有利。
因此4.00度以上近视眼也应该配近用眼镜,使读书、写作的距离保持一尺左右。这样,近用眼镜就可以避免或预防因用眼方法不妥对眼球造成的永久性伤害。近用眼镜的适用距离应为25—30厘米。有些中学生用近用眼镜读书写字1-2小时后,视力下降,在25-30厘米处看不清了,要更近些或加大眼镜度数或加大环境亮度才能看清。这种情况属视疲劳引起视网膜视力下降所致,应及时休息,而不应增加眼镜度数或离书本更近。若没有时间休息,又不想使近视度加重,也只能用提高环境亮度的方法暂时提高视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