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人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rick

< 讨论 > 足矫在配镜临床上的意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詹,你的意思是否说MPMVA是针对一个衡量标准下的最高的正镜度获得的最佳视力。而不是眼睛的本身的最高正镜度的最佳视力。
陈大 发表于 2009-7-20 16:49

是的.比如說 內隱斜  外隱斜 ,不同執業的人.....等. 要隨患者本身條件些調整.
发表于 2009-7-20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这还是没有矛盾吧,验光应该足矫正,而根据眼位视功能情况来修正处方。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这还是没有矛盾吧,验光应该足矫正,而根据眼位视功能情况来修正处方。
陈大 发表于 2009-7-20 17:11

也可以这样说.
发表于 2009-7-2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按照一个标准(1.0)来确定是否正视眼,那验光中就会出现很多人的正常矫正视力是欠的状态下考虑眼位及视功能方面的因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视力的使用与社会的进化息息相关.
在农业时代就说50年前吧,当时的生活环境学习压力都很自在,近视的人少没近视的普遍  va 都很高 超过 1.0以上的比比皆是.
现在的环境拥挤, 学生功课压力重相对的一天下来眼睛能够看远(6m 以上)的时间少,如果对近距离使用量大的青少年学生,配镜超过 1.0以上往往会增加他眼睛的疲劳,而眼睛疲劳正是近视加深的原因.所以实务上大致以1.0为远用视力,特殊的情况就另外而论. 比如夜间开车的司机 就要 考虑到夜间近视的因素 提高va值.
发表于 2009-7-20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工作的时候所做的事非常累眼的,可现要视力还是同以前差不多,单眼1.5以上。我认为这眼睛加深与疲劳是事能快速恢复有关系。
发表于 2009-7-2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rick,你好
你的引用不错,其他知识点也正确,但不能结合到一起,因为你的1.2.3引用都是相对单独下的知识点,所以不用来说明问题。
1分视角的问题只是一个假设,并不一定,这个眼光感受器官上写的很详细,由1分视角基础而设计出的判断相对距离下的人视觉的视敏度(包括视椎细胞直径,密度,兴奋度等和视中枢最后的一个高级整合的物理和心理结果)也只是一个相对结果。
没有所谓的足和欠之分,这个我以前也经常和其他网友谈这个问题,这个概念我想应该从眼镜人的思想当中去掉。面对前来检查视觉问题的顾客,屈光系统的矫正是一个基础检查也是其他项目检查的基础,它是否被全矫正直接关系着其他项目的检查数据准确性。所以,希望以后所有眼镜人不要再面对那些“度数高一点好吧,低一点好吧”这些荒谬的思想观念。
视力表对我们给屈光系统矫正没有多大意义,这个顾老师也写了很多的论文来解释,而更重要的是其他结合光学知识以及人眼屈光系统缺陷做出来验证是否达到黄斑中心凹的方法是目前的相对科学的方法。当然也可以结合视力表来印证,那么距离就是很关键的。一分视角的五倍的大小的视标设计距离就是5米,超过和低于这个距离都是相对于这距离下视标大小的倍数来制作的。而5米处的这个视标所对应就是VA1.0。超过和低于这个距离的1.0也只是一个相对下的标识。所以,按设计理念对一个屈光系统矫正好的顾客或者正视顾客做视力最终测定,都是人眼物理,心里等综合结果相对于是否大于和小于一分视角的问题。
我也看了你在其他楼层提到到关于VA1.0以上就会大大增加视疲劳,这个解释有点概念混淆以及分析不全啊,为什呢?首先视疲劳有哪些?
发表于 2009-7-21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好像记得  是温州那个研究院,有报告说,配眼镜的时候 略微足矫 是有好处的。。。。
发表于 2009-7-2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您的精辟言论我看了五遍,能不能说说怎么验证达到黄斑中心凹的方法?
发表于 2009-7-2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按错啦,不连续啦。
视疲劳包括的因数很多,如果给予所谓的欠矫,那么我反而会认为会增加视疲劳,我就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本人就是E型视标5米SC下VA2.0的,那么给我戴+0.5DS我可以降到1.0,我这个时候无论看远处还是看近处都会比我SC下要疲劳的很,这个又说明什么问题?是不是和你的观点相冲突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眼镜人论坛官方群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视光人 ( 桂ICP备2021001297号 )

GMT+8, 2025-1-11 14: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