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 123pk
楼主的这个问题我来做个分析: 首先,近用疲劳的主要问题对于20岁左右的年轻人而言基本只有两种可能。一种与斜视有关,主要是外斜视和垂直斜视。外斜视导致近用疲劳的原因是,外斜视者的近用集合需求要大于正常人。很显然,这个案例中的不属于外斜视导致的近用疲劳。患者为内隐斜。但是否会同时存在垂直斜位楼主并没有说清楚。对于近用疲劳的人,一定要注意垂直斜视的检查。 其次,集合功能障碍会导致近用疲劳。尤其时集合过度者。很显然,这个案例中的患者存在集合过度的嫌疑。 很多人会说,有些调节功能障碍也会导致近用疲劳啊。比如说调节幅度低的人。呵呵,我并不这样认为。我不相信一个20岁的人调节会低到导致近用困难。事实也证明了我这个观点。我们在做检查的时候发现,很多表现为调节幅度低的人,实际上存在集合过度的问题。试问,集合过度者为了保证近融像他们会如何弥补过度的缺陷呢?很显然是要动用外展啊。那么集合会调动集合性调节,那么外展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很显然,外展会降低调节。因此,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我们给予基底向外地棱镜后,被测试者的调节幅度大幅度上升。很显然,这个案例中患者的年龄仅仅20岁,我不认为调节会导致其近用疲劳。 楼主的检测数据中的三个值却到处了问题可能发生的原因。我们来做一下分析。 楼主给出的数据中有远用斜视3BO,近融像破坏后为16BO,调节破坏后为9BO,我们注意, 63.5mm瞳距者,注视37cm距离目标时的集合需求因为,16.44BI。患者存在3BO的内斜视因此,此人的集合需求因为13.44BI。但是当融像破坏后,测的的16BO说明,双眼为了维持近融像,动用了16个棱镜度的外展。调节破坏后,由集合过度位16BO处向外转动了7个棱镜度。这个外转7个棱镜度恰恰就是调节性集合值。那么剩余的部分就是近感知性集合了,近感知性集合动用了13.44+9=22.44个棱镜度。因此,很显然,此人的近感知性集合过度。由于此人的调节性集合值正常,所以,如果在不存在垂直隐斜的情况下,应为近感知性集合过度导致的近用疲劳。而近感知性集合过度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就是给予BO的棱镜缓解。楼主说,每边给了3个棱镜度,症状得到环节是一定的。但是,这个眼镜仅仅能做近用,并不适合做远用镜。道理非常简单。因为,这6BO棱镜度可以看做其中的3BO矫正了患者的内隐斜。剩余的3个在看远时恰恰将患者过矫成了外隐斜。我们在处理近感知性集合过度的时候,往往不按照什么法则来做,我们的发着就是消除症状的最低棱镜度。我们的方法既简单有能有效的处理问题。用不着一大堆的什么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的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