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沈老师,我一直是比较推崇甚至是崇拜的,从理论到实战,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所以叫他“沈老师”是很真心的。甚至他在34楼里面讲的“非常聚焦”、“极致减法”、“产品外包”、“背景嫁接”等营销手法也再次加深了我对营销的认识,营销理论是没有问题的,但我觉得这次用在好视立身上就有了绝对的问题,或者说好视立的干法绝对不能说是真正的营销。按照沈老师的思路,我把异议也归于七点:
第一,我认为,好视立所谓的“集中在青少年配镜市场”的原因并不是出于什么“非常聚焦”、“极致减法”的营销策略,说得通俗一点,是“消除青少年近视”的定位更易于成功行骗。沈老师的本意可能是让我们学习“极致减法”,但举出这个例子就不免有让人“学习行骗”的误解。
第二,所谓的好视立的开店速度,我觉得不能光见其快不见其坏。怎么个坏法?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不是开在书店二楼,就是开在药店一隅,如果站在正规眼镜店的角度,从铺面到装修再到设备、商品和技术,好视立几乎没有一个店具有业界和国家认可的配装眼镜资质,这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店么?一旦失去了虚假广告的光环,那这样的店白给也没有人会要的,因为它这样的店根本就不是眼镜店,也根本无法卖眼镜(只能用来行骗)。
第三,沈老师说好视立的“加工是外包给第三方”比较成功的范例,我觉得这有点对第三方生产曲解了。我认为之所以要第三方生产,是为了更好的整合和利用资源,使产品有较高的性价比,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美特斯邦威做的是比较成功的,在休闲服装中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做的更好的还有戴尔,比如它的CPU是英特尔的,显卡是冶天的,显示器是我们国家(台湾)赫赫有名的富士康等等,没有一样是它自已生产的,它只“攒机”并输出“DELL”这个品牌。再加上网络直销,让戴尔很好的控制了成本,在同类中能保持价格最低。我们再来看看好视立,它委托人家生产的成本百元而已,到了消费者手里足足涨了十五倍,如果说也象邦威、戴尔一样加工外包第三方是为了整合资源控制成本提升性价比,别说是人,鬼会信么?
第四,沈老师说“如果不是这次曝光事件”,好像这次曝光只是个意外,否则弄不好这个好视立就上市运作资本市场了。那么曝光究竟是意外的偶然呢还是必然?这要看曝光的是不是事实,是不是事实呢?好象没人说不是。既然是事实,那就不能说曝光曝错了,不能说央视看人家好视立挣钱多眼红了。你搞的一套全是假的,没有一个是真的,这迟早有一天是要曝光的,这也可以反证一点,如果假的东西永远都不曝光,那肯定就不是假的。
第五,沈老师说“只要再给他(好视立)些时间,也许他会去修补”。这一点我毫不怀疑,好视立肯定有这个想法。但问题是它能修补得了么?我看不能。前面说了,好视立的所谓四百家店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眼镜店,它不是眼镜店为什么还能赚眼镜的钱?在于骗术的支撑。那你现在说我不骗了,这就等于把它赖以生存的唯一稻草给掐了。消费者假如都不上当,那又凭什么跑到药店的一节柜台买一副没有减近视作用的、价格不匪的所谓眼镜呢?所以这个是个难题,考验营销专家的智慧。所以我认为好视立上了贼船下不来了,所谓“修补”只能停在意淫的层面。
第六,所谓“法国第六代技术”的辨解是我最感到可笑和难以理解的。明的也好暗的也好,就算它指的就是依视路,就算依视路的渐进片有“六代”这么多,关键是他的这个产品里面有没有依视路的技术?哪怕有一张图纸、一滴原料、一个技术员是依视路的也行。你不能说你的东西跟依视路一点边都不沾,只是因为依视路渐进片有名就要说是依视路的,因为依视路是法国的就说你也是法国的,要是这样的话我明天随便拔一根狗尾巴草,是不是也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技术了?“智慧高超”的营销人士似乎一直有这么“搭车傍牌”的传统,比如中在线论坛有个“逍进士”就说他的发明要感谢宋慧琴、齐备,原因只是他本人听过人家的课。那这样如果都不算骗,什么才叫骗?你营销专家老搞这一套,是不是在把别人当傻子看?问题是别人有那么傻么?
第七,“来自董伟的补充信息”说好视立并没有因为曝光而马上倒掉甚至“反响不大”。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在信息渠道复杂化的今天,贵为央视也不能一呼百应,尽人皆知,说明了“焦点访谈”的广告费高过“消费主张”是有道理的,仅此而已。能说明好视立会长期地、一如继往地骗下去吗?我看玄。不过这样也好,前面不是说了嘛,好视力正在试图“修补”,既然这次曝光“反响不大”,那就恰到好处地证明了好视立还有“修补”的机会,我倒要看看,好视立通过怎样的修补来延续“2年400家店”的神化,又通过怎样“修补”来续写“三年内可以上市运作资本市场”的传奇。我看能“修补”的全身而退就是上善大吉了。
最后,出于个人情感,我决不主张沈老师去趟好视立的水,相反要进行道德回避而不是挑战极限。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