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的问题看似合理,却存在几个问题。
1.像距物距决定了像高:但是,这以物点与像点是一对共轭点为前提的。简单的说,该无所成的是清晰像为前提。因此,无论近视远视,只要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力相同,其像距就是一样的,无论是什么屈光状态都是如此。如果此时视网膜的位置正好处于像方焦点上,则成像为清晰像。但是,如果是近视眼,则其视网膜在像方焦点后,看起来像距大于正视眼的像距,但是确是一个非清晰状态。而,远视眼则视网膜在像方主焦点前,的确像应该略小才对。但在调节松弛的状态写,也只能成一模糊像。无论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其成像面上的任何一点都不能与物点共轭,因此不能作为成像讨论的前提。其次,由于处于非正常屈光状态下,视觉清晰度存在问题,往往根本无法察觉视网膜上微小的成像大小差异。更何况在屈光参差呢?实际上屈光参差者不带眼镜时只会有一只眼睛在工作,可以是交替远近使用,也可能远近都用一只。他们患者更无法对比判断两眼的成像大小差异了。所以,裸眼情况下,即使有差异,人眼也很难判断。
2.楼主说“屈光度每相差0.25D,物像大小就要相差0.5%”。
其实这并不是指裸眼。而是指以12mm为后顶点距离的框架眼镜成像。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隐形眼镜适合于屈光参差者了。因为框架眼镜有放大率,而隐形眼镜没有。这都是后顶点距离惹的祸。实际上无论是远视还是近视框架眼镜,由于后顶点距离的存在,实际上与人眼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光学系统,这个光学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伽利略望远系统。用过伽利略望远镜的人都知道。将伽利略望远镜的物镜(正透镜)端正置放置与物方,而目镜(负透镜)贴近眼睛,此时看到的是一个放大和距离感缩短的像。而将该系统倒置,即将目镜置于物端,而物镜贴近眼睛时,看到的却是一个缩小且距离感拉远的像。眼镜由于与眼镜形成了一个伽利略望远系统。而框架眼镜的后顶点距离就相当于伽利略系统物镜与目镜的镜间距。镜间距越小,物镜和目镜的屈光度的绝对值就越接近,放大率改变就越小。这就是为什么眼镜离眼睛越近,近视屈光度就越低,远视屈光度就越高的道理。也是为什么眼镜后顶点距离越小,看东西的大小和距离感越真实的道理。
3.矫正与像大小的关系取决于3个方面:①配戴的形式,比如说隐形眼镜不容易产生不等像,而框架容易。②框架眼镜的后顶点举例,后顶点距离越小不等像差异越小。③两眼后顶点距离的差异。简单的说,在相同屈光性质下(就是两眼都是近视或都是远视),屈光度高的一侧镜片靠眼睛近,屈光度低的一侧镜片离眼睛远,两眼放大率差异会减小,可以有效降低屈光参差导致的配镜不适。但是两眼不同屈光特性除外(一眼远视,一眼近视者除外)。
4.关于到底多大的屈光参差要注意:实际上大家切忌用相差的量值来衡量。而是要用检查来确定。现在的很多仪器都可以测量两眼的成像大小是否不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投影仪中的水平和垂直对齐视标测量是否存在不等像。如果,不存在不等像,在大的屈光参差配出去也没有问题。如果有不等像存在,即使两眼屈光度相同,你也要小心。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