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人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41|回复: 12

安徽11名教授就“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3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11名教授就“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安徽, 公开信, 钱学森之问, 教授

钱学森大师刚刚远去,“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今天,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尊敬的袁贵仁部长并全国教育界同仁:

  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深切缅怀钱老,缅怀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人格,还有他的那句震聋发馈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破的瓶颈。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眼下,袁贵仁部长刚刚走马上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订,这时候,我们需要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们一起来深思、来解题。

  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道题,一定能找到一条光明的路,中国的杰出人才也会由此不断涌现。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便是对钱老最好的缅怀。

    此致

  敬礼

  沈正赋 芮必峰 胡荣华 卞利 康建中 谢云章 李正平 徐华 李桂华 杨四平 吴玲 (排名不分先后)

  2009年11月11日

  ★ 沈正赋 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副主任

  ★ 芮必峰 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家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胡荣华 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 卞 利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

  ★ 康建中 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谢云章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育人用人科学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

  ★ 李正平 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

  ★ 徐 华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社会思想史教研室主任

  ★ 李桂华 副教授,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博士

  ★ 杨四平 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美国)世界艺术与文化学院荣誉文学博士

  ★ 吴 玲 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稿源: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发表于 2009-11-13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在那里看到这样说评论的:国外的小孩学习任务是在玩的环境下完成的。所以到成人后感觉要好好努力了。而中国小学是在紧张中渡过了学习任务。所以到成人感觉要把儿时的东西补回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破的瓶颈。
发表于 2009-11-13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我们同学小聚,有两个同学是当中学和职高校长的,他们热烈讨论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问题。总的来说,我们那个学校出来的人,现在发展都还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不输他人;当年学习较差的,在职场实惠上往往收获更大;当政府官员的都是以前考不上大学、后来去读党校的(俺们学校出不了这种人)。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体制和机遇的问题。如果有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相信中国人拿什么奖都不成问题,我们的人才基数实在是太大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机遇≈关系
发表于 2009-11-14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这样说只能说明你混淆了成功的定义。
    靠关系你可以进到某个肥缺单位,呆在某个轻松且油水足的位置;机遇是你能有机会做事,并且是一些可能会有真正价值的事情。比如袁隆平当初搞杂交水稻,就是一种机遇而不是关系。其实中国搞杂交水稻的人不少,但袁隆平坚持下来了,并且他得到了珍贵的野生水稻植株,所以他成功了。
发表于 2009-11-14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70年11月,袁隆平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3年后,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成功,开启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一株野生稻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

  本报记者邓建华
没有海南的野生稻就没有中国的杂交稻。

  摄于1973年的这张照片,记载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三亚培育杂交水稻的情景。

  时间要追溯到1970年11月23日。那一天,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亚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带领科研人员,以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种,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并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

  这一技术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被誉为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中国因此可以向世界宣告: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还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贡献。

  海南一株不起眼的野生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

  三亚发现“野败”不只是偶然

  今年66岁的冯克珊老人,已经退休多年。回忆起发现野生稻的过程,当年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1970年,冯克珊还是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南红良种场的技术员。在这个1966年筹建的农场,他的职责是大田培育和科研工作。

  “袁老师他们是在7月份来三亚找地的。当时我安排了两块地给袁老师,一块试验地是3亩多,一块地是2亩多,两块地加起来不到6亩。”冯克珊回忆说,每一天,袁隆平都下到田间地头仔细查看、了解记录试验田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袁隆平和助手工作严谨认真,冯克珊本人作为南红农场的技术员与袁隆平的助手对接,也参与配合一些基础工作。

  冯克珊清楚地记得,1970年11月23日上午约11点左右,他在南红农场的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发现一片野生稻,感觉其中有的像袁隆平和助手一直在寻找的雄性不育株野生稻。因为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生殖性状比较容易识别。

  冯克珊马上赶回去叫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李必湖来看后喜出望外。两人又一株一株观察其它野生稻。奇迹终于出现了!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它们的花药细瘦,呈火箭形,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禾蔸,是从一粒种子成长起来的不同分蘖。他们惊喜不已,把这蔸不育型的野生稻连泥挖起,放在铁桶里,叫了一辆牛车拉回去,并搬到试验田里栽好,等待袁隆平回来做最后的鉴定。

  袁隆平当时不在三亚。正在北京查阅资料的袁隆平惊喜地收到从海南南红农场发来的电报:“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他来不及买车票,连夜挤上火车,直奔海南岛,一到农场,就来到试验田边,看到了那株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野生稻。

  袁隆平仔细观察后,又采集了稻花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验。最终确认,这确实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鉴于它是一株典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当即高兴地命名为“野败”。

  这株野生稻的发现和利用,后来使中国杂交水稻获得辉煌的成就,袁隆平成了“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野败”的发现似乎带有相当的偶然性。但在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梁安琼看来,这绝对不是“瞎猫碰到死老鼠”,虽然“野败”不是袁隆平本人发现的,但不影响袁隆平的丰功伟绩。梁安琼曾在三亚国家南繁办担任专职副主任8年,他介绍说,李必湖和冯克珊是在袁隆平的技术指导下开展工作的,两个人寻找野生稻也是按照袁隆平设想的方向进行的。为了杂交稻,袁隆平殚精竭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袁隆平的学术论文是写在大地上,而不是坐在试验室想出来的。

  因为冯克珊的贡献,他在2004年获得袁隆平基金奖,获得了5万元现金奖励。在袁隆平74岁生日时,冯克珊、梁安琼等人还被邀请到湖南参加袁隆平的生日宴会。

  袁隆平每年冬天来三亚

  袁隆平本人回忆起当时选择到三亚找野生稻的动因说,他已经在湖南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还没有取得成功,如果技术路线没有问题的话,那么还是要在材料上下功夫。“如果跳出常规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那结果又将如何呢?”袁隆平灵光一闪,想到了海南和云南。

  确实如袁隆平所预想,三亚成了他的福地。三亚雄性不育株的发现,为袁隆平成为斐声海内外的大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雄性不育株的发现,对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来说,无疑找到了突破口。水稻的“二次绿色革命”在三亚取得了突破性跨越,袁隆平选育的杂交稻恰好继承了普通野生稻的高产优质基因。

  1971年,袁隆平的课题组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把“野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远缘杂交、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

  1975年10月20日,籼型杂交水稻通过鉴定,这项技术成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第一个农业专利。

  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面积达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成功利用海南岛野生稻遗传基因资源,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对海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多次表示,海南是他的第二故乡。袁隆平是湖南人,记者曾随前任省委主要领导去三亚看望过袁隆平院士。尽管年届八十,袁隆平仍每年冬天来到三亚,在三亚警备区农场育种。这位性格可爱的老人,质朴随和,生活极简单。在三亚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喜欢游泳。每天傍晚去大海边游泳,为此晚饭常安排在7点之后。有时也打打麻将和排球。

  “如果没有野生稻资源,要在水稻优良品种培育上有很大的突破是很难的。”袁隆平曾在多个场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除了野生稻,海南南部优越的光温条件也为中国的其他作物种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应立碑纪念那个伟大发现

  海南野生稻,这种战略性的资源物种,今天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记者在三亚南红农场已经找不到野生稻了,当年发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的地方已成为瓜菜生产基地。而其他适宜野生稻生长的沼泽地要么被填平,要么种上了其他作物。三亚城市化的步伐已经逼近这里了。紧挨三亚南红农场凤凰路的对面已经成了大工地,几个房地产项目正在大兴土木。也许若干年后,这里就将高楼林立。

  三亚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李骥告诉记者,几年前他陪同云南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执行主任许建初博士等专家在三亚调研发现,三亚全市野生稻总面积已剩下不到10亩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教授介绍,海南岛1960年代有野生稻3000多亩。

  海南野生稻蕴含着许多优良的遗传基因。2000年,袁隆平等人与美国科学家合作,通过分子技术从普通野生稻中发现两个增产基因,可比现在的高产杂交稻增产36%,再次印证了三亚的野生稻在杂交稻研究中的宝贵价值。一些专家据此认为,野生稻是“植物中的熊猫”!

  袁隆平说,野生植物基因通过高新技术可以复制、克隆,但绝不可能创造出来。

  已经不再担任南繁办工作的梁安琼对他任上的一件没做的事甚感遗憾:在冯克珊和李必湖发现野生稻的地方没有树一块纪念碑。他觉得,应该树一块碑纪念那个伟大的发现。

  (本报三亚11月3日电 )
发表于 2009-11-14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袁隆平为什么没得诺贝尔奖?有一个说法就是他的成果是属于团队的,而诺贝尔奖项更关注于个人成就。
发表于 2009-11-14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因素,他是中国人
发表于 2009-11-14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应该不是这个原因。当年还有一个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成果,也是够格冲击诺贝尔奖的,但也是由于团体和政治的缘故不能去申请。
    说到报奖,我们这里还有一个比较搞笑的事情,某年本省的一个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在公示阶段被拱下来了,据说就是因为对项目成果人的排名有意见,他们内部的人去告的,与其排名不公,不如搞烂了大家得不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眼镜人论坛官方群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视光人 ( 桂ICP备2021001297号 )

GMT+8, 2024-12-24 04: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