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人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21|回复: 11

代销,究竟是利是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沈理 于 2010-6-16 19:18 编辑

王先生(化名)是国内一家镜片贸易公司的总经理,最近有一件事情让他非常心烦:集团总部(上市公司)委派财务人员对该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使总部财务对数额庞大的应收帐款提出质疑——该公司的应收款达到月销售收入的六倍之多!也就是说,即使停止生产和发货,该公司业务人员也需要半年时间才能把欠款全部收回;而事实上,这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完成的使命)——如果真的停止发货,那么收回来的货款只能是总额的30%至40%,更多的是退货,甚至是坏账;而退货部分,估计有60%无法再次销售,只能作报废处理。总部的审计结果是:表面上,销售毛利较高,但因为不良帐款比例过高,资金流转率低,报损严重,最后的净利润几近于零,必须马上着手整改。

像王先生的公司所面临的境况,在眼镜行业非常普遍,将近90%的眼镜贸易公司都被“赊销”方式牢牢的拴住。从表面上看,零售企业应该是这种销售方式的受益者,但事实上,批发行业的这种“病态”模式已经连锁反应于零售业。黄总(化名)经营着一家眼镜零售企业,从02年开始,他的企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分店数量激增。经过09年的一个休整期,进入2010年,他又计划继续扩张。当我问及他,开店的资金如何解决时,他告诉我:“现在我开店几乎不要钱。过去开一个店,如果全部用现金的话,可能需要一百万。但现在,货品有人铺货,设备可以赊帐,装修都可以欠钱,我只要把店铺租金解决就可以开店了。”黄总反映的是事实。正因为眼镜行业进入买方市场后,上游供应商为了争夺客户,纷纷给出诱人的条件,而受此鼓舞,零售业的扩张速度被大大加快了。眼镜店铺的数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了市场总额的增长速度,于是,单店业绩被削薄,单店的坪效和商品流转率下降。

许多眼镜零售企业对于商品流转率漠不关心,在他们的财务分析中甚至没有这一栏(更多的企业连财务分析也不做,仍延续着左口袋进右口袋出的原始财务管理)。让我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如甲乙二人都有1000元资金来做生意,并且都采购了1000瓶一元一瓶的瓶装水,甲按每瓶1.10元的价格销售,乙则销售2.00元。结果,甲的销量明显大于乙,基本上每天售完,次日补货;乙虽然销量不大,但是毛利很高,基本上每天也能售出30多瓶,一个月差不多售完。我们来看看两个人一个月分别赚多少?

甲每天销售1000瓶,他的资金流转率是1天,每瓶赚取0.1元,一个月盈利3000元;

乙每月销售1000瓶,他的资金流转率是30天,每瓶赚取1.0元,一个月盈利1000元。

并且,由于甲的销量巨大,供应商给予每瓶0.1元的返利,结果甲一个月的盈利为6000元。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资金流转率或者说商品流转率。

同样的情况:有一家眼镜零售连锁企业,年销售额为一千多万元,而其库存总额(按零售价格计算)也达到一千多万。他们的商品流转率刚好为一年(12个月)。我在为该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时,就指出两个问题:

首先,如果你不马上着手压缩库存,优化物流和信息系统,那么以目前的情况推算,你的营业额达到两千万的时候,你是否也需要两千万的库存来支持呢?现在,你的库存几乎全部是供应商铺底的,但是,当你需要再开新店,再扩张的时候,你还能赊来这么多库存吗?或者说,你的商业信用还剩多少“额度”,是否已经透支过度。

其次,一千多万的库存每年贬值大约在多少?比如A产品,09年你以30元一副的价格进货(对方铺底),到2010年,同样的产品市面上花24元就可以买到。但是,你不能采购,你只能向原供应商采购(这是最初铺底的条件)。此时,你的库存就已经贬值了。这好比是玩股票,你已经满仓,而股市一直在下跌,那么,你肯定是输家。同样的,库存商品还存在损耗,有些产品,虽说是铺货,但当你退回厂家时,有些厂家可以拒收,理由很简单,你的商品已经残损或者过时。

之所以导致这家企业库存庞大,意识落后、管理不完善是一个方面,批发企业的“无条件”代销,也是巨大的推手。

“代销”模式,还带给眼镜行业一个莫名的痛,那就是成本虚高!

2009年之前,雷朋太阳镜由海昌公司代理。09年陆逊迪卡收回代理权自己做,雷朋的批发价格顿时下调了近一半。业界都因此而指责海昌的定价政策,但海昌方面也有难言之隐。为了达到与授权方约定的销售量,就必须多开户;户头一多,铺底就大了;铺底大了,报损风险加大。为了“抵抗”可能发生的报损风险,唯有提高利润空间,这其实是大部分太阳镜批发商的一贯做法,并不是海昌首创。一位太阳镜批发商告诉我:“太阳镜批发完全是一种赌博。我们的批发价必须是成本价的三倍以上。二月份把货发出去,收30%的定金,就算把成本捞回来了。然后就看十月份退回来多少,如果退回一半,那么还有钱赚,如果要倒找钱(退货大于70%),就亏定了”。今年,由于气候原因,这位批发商连货都铺不出去,至今仍有100多万的商品在仓库里睡大觉。

此时,陆逊迪卡的做法反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把雷朋的出货价调低,但要求做“数期”(延时付款的现金交易方式,一般账期为30至90天),第一次采购量达到一定的下限才给予折扣。这样的合作条件,虽然让一些散户望而却步,但一旦有意愿采购的,都是确定有销量的。

我的一位客户向陆逊迪卡首批进货200支,享受9折。我询问他一次购入这么多,是否存在风险,客户告诉我:“去年我们销售了76支,当时的零售均在在200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量。今年零售价落到1000多,我相信销量会放大,而且雷朋在本地消费者当中有一定的客户基础,200支问题不会很大。我特意询问了营运部经理,让她做了销售计划给我,包括在哪些店销售,出样多少支,每个月每个店销量指标等等。我是胸有成竹啊。”

在以上这个案例中,批零双方都采用了非常严谨的态度和方式,不存任何侥幸。相比之下,很多批发企业“玩的就是心跳”——当零售商对其产品兴趣不大时,他们不在产品研发和成本控制方面下功夫,而用无条件铺货作为解决之道;而零售商也乐得应从,打着“如果卖得掉,有钱赚;如果卖不好,也没损失”的如意算盘,最终结果,往往不欢而散。

而眼镜行业的代销之风,源头可能来自于制造企业。相比零售业的竞争,制造企业之间为抢夺市场份额而进行的激战更加直接一些。

刘先生(化名)原本是一家太阳镜制造工厂的老板,他之前的客户主要是眼镜贸易企业,偶尔也有零售客户直接下单。但最近他对眼镜企业的订单已经不感兴趣,他的工厂正在日夜加班为另外一个行业的客户生产——服装业。“他们每次订货数量大,付款也很快;有时候一个款式就订2000支,我还替他们的销量担心。”刘先生告诉我:“但人家说了,全国1000多个门店,每天都走几支,一个夏季,几十万支的销量,我们一家厂的产量根本供不上。”刘先生告诉我,他给到这家服装企业的价格仅仅是在成本价上顺加十几个点的利润,但因为采购量大,资金回笼快,他更乐意做这样的生意,赚多赚少至少心里有底;不同以往,货出去了,款什么时候回来,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

眼镜行业的代销模式,是以高额的行业内耗为代价的,表面上看,零售企业是得益的一方,而实则上,从制造业到贸易公司直至消费者,都在为这个代价埋单。

发表于 2010-6-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在你空间看到的这篇文章,觉得蛮好的,我们是小店,现在也很多货都是代销的,沈老师说的问题是有存在。原来只是觉得有那里不对,看了你的文章有些启发。
发表于 2010-6-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大师说的太精彩了
发表于 2010-6-3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一般要的贷基本上没有退过.不喜欢退贷 .所以常常自己买单.
发表于 2010-6-3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事情都不能粗放,粗放的代销遗祸供销双方。现在大多数生产商、供应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代销已转变为做帐期。并且着力于品牌建设,以品牌吸引力替代代销透惑力,这对提升质量规范价格也都起到了推动作用。眼镜行业越来越走向正轨了。
发表于 2010-6-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你的QQ空间上也看过,不过还是对里面一篇文章有质疑,有空给你回复!
发表于 2010-6-12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厂家或者批发商铺货给终端零售店,那么他们应该有权利对终端客户的进销存情况有知情权。

而这个方面,零售店仿佛对供应商都是采取隐瞒数据的方式对待。

如果诚信的、紧密的与供应商合作,准确提供进销存数据给供应商,有什么不好吗?(尤其是大部分零售店有管理软件的情况下,这数据没什么难的)
发表于 2010-6-12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借鉴,谢谢分享您的文章。
发表于 2014-6-27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5-27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TR100架,我现款拿货比铺货便宜13元左右。当然,我要求铺货,人家也不理我,就一个店而且还太小,即使铺了货也完不成任务,自己也觉得怪没劲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眼镜人论坛官方群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视光人 ( 桂ICP备2021001297号 )

GMT+8, 2024-12-23 22: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